如何研读国学经典
并不是单纯看懂某一本经典,而且也没有哪一本经典可以诠释所有,它只能从某一个层面或一个角度,我们要看的是一个完整系统,单一经典也只有在系统里才有它的深入价值。
假如你把道德经放到哲科框架里,那就是胡说八道,无法被证实。
把国学整体系统做个比喻:
诸子百家、其他家派,所有经典门派都放一起,就像一个朝廷。
道家像是皇帝;
兵家像是元帅;
纵横家像是外交部;
儒家法家像是人社部;
农家、杂家、阴阳家等像是各个生产生活部门。
宰相的位置看时代需要,各家临时调任。
每个部门都有作用,但是就作用研究经典,那是研究不出所以然的。
就好比研究皇帝,搞出一本《帝黄雪》,那不可能!
道德经
道德经在传统文化中,是皇帝,不种地、不打架、不生产、不外交…
怎么看都像没用,而且讲出来的非常虚,但事实上,皇帝必须要有,还是核心,正如人的灵魂,是主导和根子。
一个皇帝什么样,朝廷乃至社会就什么样。
一个人的自性什么样,就会延伸出来什么样秉性和习性。
国家是个系统,正如人也是一个系统。
一方面是所有人玩皇帝,另一方面皇帝玩所有人,双向玩,才能玩的透,才能玩出一个优良的系统制度。
正如百家都玩老子,老子也把百家玩了。
人也如此,只玩内,不玩外,就会抑郁;只玩外,不玩内,走不长久。
这个“制度”换成思想,比如老子讲“ 以正治国,以奇用兵,以无事取天下。”
只研究道德经这几个字,那能表达多少意思?版本再多,换几个字也没用呀。
但是这句放在兵家上,形成一个思想体系。这是道-法-术的一个落地。
老子讲“ 故失道而后德。失德而后仁。失仁而后义。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。”
这段就是个逻辑,但没有内容,要把道德仁义礼吃透,还得去儒家看。
这又是道家-儒家,道-法-术的一场落地。
老子讲的“几”,阴阳开合,以及刚柔,直接看也看不出所以然,但是拿到纵横家之中,变成捭阖纵横,人心意识的攻防。这又是一场道法术的落地。
所以真要研究道德经,就像是朝廷的系统运行。
1、各部门先汇报思想工作——各种法。
2、作为朝廷公务员,想要能力强,就需要各个部门换岗打经验,相当于思想在各种法之间切换,这个过程是以法治法,以幻治幻,因为这对第三步有好处。
3、各部门思想汇报完了,都要到皇帝这里走一圈,归于道,这样各部门才能有效链接在一起,皇帝就是纽带。也就是每一次以法治法,以幻治幻,都要回到老子和释迦摩尼这里一次,链接一次。术-法-道,每一次都略有小得。下一次,再来!这样才能到第四步。
4、做事不由东,累死也无功,学法术不悟道,学了也是死法术。工作关键是要懂皇帝,要有“领导思维”,这样才能在各个部门如鱼得水,随意切换。
垂贤研究国学起点
不断向上思考事物形态,不断将思考几点归位。
我做学问分为思想层,表达层。
思想层是不断扣根,找到事物的道体,找到事物背后所有的推动力。
思想层不存在逻辑、结构,做人归根,万物归位,不存在思维模型即框架,存在即合理。
我理解的思想层包含佛道两个层次:
佛以心为推动力,一切皆在起心动念,一切皆是心动,需要用戒定慧来化解。
道以自然为推动来,一切皆在阴阳变化之中,寄生在自然之中即可长寿。
二者应用不同,以佛为体,以道为用,以儒为表,儒家是道家的伪装(阳)之大成。
表达层属于写作法则,通过思想的高度用逻辑去阐述清楚。
上山&下山
上山,思考事物的形态不断往上走,从道德,个人,社会,经济,政治,人性,心性,天性,阴阳,混沌不断往内走,越往内越简单,越简单才能概括万物,大道至简。
上山是不断的把结构扩大,下山是在一点应用。
1、世界本来的样子,(天地不仁是基本面,道德、社会、文明、经济、政治、宗教等本源归一,大白话猎杀、养殖,分配,各有各的结构,大同小异)
2、人本来的样子,世界本来的样子(矛盾体,漏洞,把人抽象元素化,静态观阴阳)
3、人的起心动念再到行为举止,有什么逻辑。
4、在认识世界的基本面下,在微观认识到人以及人的各种变化之道,针对这些开始玩”技术活“也就是谋略观,
5、当谋略观差不多了,生活上所面对的诸多细小事物,什么职场,刨食,政策,投资,各种风向,为人处事等,这就是上山的过程。
下山在我的定义范围为守一,定在一个点,在这个点上能谈笑风声,能人情世故,应用之时以此点为中心,想进就进想出就出。
思考可以不带人情,但做事要带人情。思想能上,能下,能左,能右,即为应用,即为谋略,即是下山。